发布时间:2005-12-1 11:05:03

对语文味的一点认识

安博官方网页版初中部  张  宇

姑且不论许多人对语文教学的种种批评,单是“越教越不知该怎样教”的感慨,就几乎成了许多执教年丰又不甘平庸的语老师的典型说白,于此语文教学的窘境就可见一斑。

学语文本来并不复杂,为什么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根本用不着专业教师,短时间就能学会大量对他来说是全新的母语,并能运用这种东西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喜怒哀乐?因为他所接触的是大量新鲜而有意思的话语信息,他的认知发展强烈需要这些有趣的符号。

等他进入学校学习语文后,却越来越觉得新鲜有趣、合乎天性发展的语言信息太少了,课堂变成一种不变的程式,语文养料变成一堆应考的知识材料,进而他对语文的天然需要逐渐变成了一种外在强加的任务和负担……

高明的语文老师不乏其人,但除却少数勤奋加幸运而成为明星才得以自由发挥者外,大多数不仅有较高知识水平,而且本身颇有颖悟而感性的文学鉴赏力的教师,却大体只能俯就于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业绩的圈套:不敢丢弃或违背教参的任何要点,诚惶诚恐地面对中考、高考乃至平时由他人出题的期中、期末考试,甚至公开课也要刻意地去搬用某些并不符合语文特点的新潮教法学法……

而倡导“语文味”,也许正是为了呼唤语文教学的感性复归。什么样的语文课算得上有“语文味”?语文课之所以缺乏语文味症结何在?以下不揣浅陋,合而谈片,以就正于同道。

第一,教师讲授行云流水,听者课堂如坐春风。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教师的语文功底和教学素质,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学目标取向。如果讲授的目的是为了适合学生的接受意愿并使之受到语文感染,教师则可信手拈来、自如挥洒;但若只为落实教参规定的知识内容和近期考试的具体考点,教师必然畏首畏尾,不敢轻越雷池,其讲授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必然大打折扣。但现实的情形不幸多如后者。

第二,激发学生敏捷才思,鼓励发言辞辩滔滔。现实的状况大抵并非如此。由于教师惟恐遗漏重点、要点,教学时面面俱到,又怕耽误学时影响进度,于是并不敢真把问题直接交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结果学生成了被动载体,根本没有机会和兴趣展现自己的灵性与话语能力。久而久之,“启而不发”的课堂沉闷状况就会形成。而所谓“启发”教学,在实际操作尤其是公开课上,多数不过是做做样子,实际仍然是牢牢控制学生思维步步为营引入预定答案而已。

第三,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博览兼收书香袭袭。阅读大量真诚生动、丰富新颖、有格调的语言作品,是中学生获取话语材料、认知满足、审美需要的极好对象。“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单凭课本上提供的选文远远不够,而且,有相当多的选文本身还不够格,若非为了考试,相信学生毫无兴趣去读。另一方面,由于每一课都可能包含不少的考点,教师吃力“挖掘”并一一落实于课堂时间就已吃紧,又何暇旁及更多的佳作妙文?语文课堂不引进时文或经典的活水,沉闷乏味的情形在所难免。

第四,教学过程动静相宜,课堂情境有声有色。

书声朗朗,本来就是语文课的标志性特色,一首好诗,一篇妙文,学生若能声情并茂诵出,其感悟、理解、所得多在其中,又何需理性揣摩、抽象分析不可?现代化手段恰如其份地用于课堂,如以音乐配诵读,以画面作为引导性或背景性可视形像,课堂感染气氛无疑更为浓郁。然而,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课堂书声寥寥,表演更少,至于多媒体,常常成了呈现标准答案的快捷方式和文学形象被简单而定型地图解的工具。有多少理由可以把这些归咎老师?读出来的领悟未必合乎阅读题标准答案,知识传递的节奏不快,又怎么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更体现在学生渐长的人文底蕴: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人文底蕴的培养绝不止于贴在教学设计中的所谓“思想教育” 和“道德培养”,而在于学生通过自主性文学阅读不断获取的对人生、人性、人与自然、社会交往和文化乃至善与恶的本质感悟。他在作品中看到自己、了解到自己深在的欲望和情绪,并以此推及他人,我认为乃是人文培养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都必须在真正的自主阅读中才能实现。教师未及学生感悟就为他贴标签式的介绍,其实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然而,考试答案的唯一性,又怎能不让教师心急而越俎代庖?

我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在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语文课堂的重心,完全应该从过去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转移到兴趣激发和阅读促进上来。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只要他们愿意,就完全有条件和可能获得有关教材的各种资讯并加以妥善利用,无须老师一一传授。而激发语文兴趣和导引广泛阅读的最好时机当然在语文课堂,由此看来,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味是多么重要!

另外我觉得,要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不给语文老师减压不行。而根本的改变,应该是中、高考试题的改革。如果语文考试只有一篇作文,而且是阅读品评之类文章的话,则不仅可使语文教学削尽繁冗,还可根本杜绝押题性作文题海战。这样,语文课的语文味,学语文的生动性、深广性以及学习行为的实践性才能真正产生。

而这,已远非语老师所能左右得了。